您好,欢迎进入哈尔滨市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协会

中国服务外包中的大数据人才“定制化”的新标准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23

文章来源:中国服务外包网

中国目前已批准设立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厦门等21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这一举措的国际背景是全球企业仍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跨国公司有意将其部分业务外包,由此给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众所周知,服务外包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非核心的业务。跨国公司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使自身能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公司决策层只需要根据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做出决策,而获取大数据的过程和办法,以及汇总和分析都可以交给服务外包公司去进行。这种工作方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适应国际经济分工协作的一种新形式。据悉,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正以每年20%至30%的幅度急速扩张。但是,中国虽然有了21个试点城市,但是毕竟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才起步,缺乏应用型人才是眼前的一大难题。

一直以来,“人才匮乏”始终是困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的IT技术领域和由此演化成的管理技术领域,人才的匮乏随着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的增强,正在逐渐扩大化。为缓解这一问题,教育、企业、政府,外包服务链条上的各个主导机构,都在做着努力。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按目前国际技术发展应用的潮流来说,大数据人才正是急需的重点方向。赛迪顾问数据显示,到2016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大数据市场,市场份额达到8.03亿美元(约50亿人民币),未来中国将形成全球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带。Gartner近期的报告则预测,由于大数据热潮的出现,全球大约会新增440万个IT职位,数字庞大到惊人的程度。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资料显示,2014年企业对项目数据分析师的人才需求呈现迅猛增长之势。数据分析人才体量小,人才市场需求巨大成为企业招聘遇到的显著问题。

本文谨从大数据人才入手,以中国最大的IT服务公司——文思海辉的真实举措,说明当今中国的大数据从业者,需要的正是符合“行家+跨界+创新”新标准的新型人才。

笔者注意到,今年3月的“两会”,“大数据”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表明,中国政府对大数据重要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但目前,公允地讲,政府和企业还没意识到及时呈递次地培养中国大数据人才的重要性。业内专家早已指出:大数据的提出和应用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国内的高等教育以往在这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亟需提早进行人才储备,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大数据元年”的开启,在许多行业中,数据分析迅速成为了地方产业经济、公共管理提升竞争力和重大决策的关键指标。对于商业企业而言,怎样在大量的数据中找到有效且具有商业价值的内容,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营业绩和创新速度。随着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需求逐步增加,数据分析与开发作为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基础,将改变企业决策、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方式。但是据业内反映,除了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国内并没有太多专业人才。比如现在做大数据的人,大多都是从数据储存、商业智能和数据库管理转行过来的。国内金融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比较大,一些企业虽然很想现在就部署大数据解决方案,但是很快发现,人才市场上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既懂数据分析技术,又懂得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

事实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全球各地政府、企业在享受大数据驱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为难以找到并拥有合适技能的人才而困恼。中国自然也在遭遇同样的问题,无疑,大数据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中科院专家认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大数据产业受人才储备、人口素质的制约较大,关键在于科技和教育的融合”,大数据时代,除了要把已有资源凝聚好,还需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资源的潜能,积极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结构,有意识地在高校中设置大数据产业相关专业,“订单式”培养人才。

在笔者看来,“订单式”是一种极为委婉的说法。大数据的从业者将来要面对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产生,往往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生活范畴。比如政府要针对某项市政管理政策,需要获取有用的大数据进行分析,那么所管辖区域的所有人口,所有行业,都要产生数据,一个只懂金融或商业的专家,和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专家”,实际上并无区别,也无作用。这时,政府将发现需要找一种真正懂得多个行业,明白社会文化的专家才能使得大数据分析做到准确而迅速。这种人才在传统的教育机构和单一的企业中都是很难培训出来的,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培训。也可以说,是一个把各行各业的“专家”打造成真正明白大数据要求的“行家”。

大数据人才不同于传统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目前,中高端人才是我国大数据产业最具价值和最为紧缺的。这种人才必然是跨界的。而且能够在跨界中灵活运用各个行业的知识和经验,在有需求的行业中进行创新。对个体人才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提供创新类型的服务。创新类型服务的特点是由完全不同的服务交付模式和服务管理方式所组成,在这种意义层面,文思海辉所参与倡导建立的“大数据研究生培训体系”,无疑把数据紧缺人才培养,向前务实推进了一大步。

据了解,这个培训班的招生方向主要是面向IT行业以及企业用户。培养的职业方向涵盖了大数据的工程师、规划师、分析师、架构师、应用师等多个细分领域和专业。面向大数据领域在职研究生学历和能力教育,实现“订单式培养”。该体系由中科院,世界IT巨头IBM,中国科技服务旗舰企业文思海辉共同领衔,实现了产、学、研三方的有效融合,三方共同拿出在研究生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商业最佳实践上的核心资源和成果,目标是培养出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紧缺的中高端人才。

就文思海辉来说,“行家+跨界+创新”这种对大数据人才的要求,实际上是基于长期服务于国际和国内客户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样的培训体系,不仅仅是引入各方的优秀资源,本质上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真正的大数据来自各行各业,各个生活范畴及各个专业领域,作为培养服务外包的专业人才,必须首先打破学科、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甚至跨越意识形态和国界,构建一个真正的跨界人才的供应链。

在文思海辉看来,自身内部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分享机制,已经有多个具备“行家+跨界+创新”的团队来进行日常的业务,不过,从中国整体的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要求看,面向这种人才的缺口已经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要害。随着大数据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结构复杂的规模市场中越来越重要,大数据已经不仅成为国际公认的关乎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技术,其应用也将遍布海量数据、实时数据、社交媒体分析、下一代数据管理能力等方面。对于中国的商业企业和政府管理机构而言,大数据已经成为业务上的优先部署项目。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源,也是创新驱动的源动力,利用好大数据,才能其价值转化成生产力的企业必将具备强劲有力的竞争优势,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因此,发动资源去办培训班是一件放眼长远的事情。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是中国未来10年的黄金产业。所培养出来的大数据人才,在“行家+跨界+创新”的标准指引下,必将成为金融、电信、航空旅游、工业制造、电子商务以及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商业各个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者为文思海辉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